实验一:
你觉得哪一个选项更有利?
(a)20% 的概率得到 4000 元
(b)25% 的概率得到 3000 元
很明显,选项a的预期收益为4000*20%=800,选项b的预期收益为3000*25%=750,a的预期收益高于b。
实验的结果也表明,65% 的人选择了a,35%的人选择了b,大部分人都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理性的选择。
再来看实验二:
(a)80% 的概率得到 4000 元
(b)100% 得到 3000 元
a的预期收益是4000*80%=3200,高于选项b,但实验结果,有 80% 的人选择了b,直接拿走3000元,只有20% 的人选择了a。
看上去是数学学得不好,实际上却是真正的人性,就是俗话说的“二鸟在林,不如一鸟在手”。
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区别何在呢?
只有实验二中有一个100%确定的选项,因为大部分人对概率缺乏直觉,所以,只要出现确定性的选项,就会把这个选项当成参照系,去比较其他的选择。
人们会把这100%得到的3000元看成自己口袋里的钱,去评估选项a,所以实验二的选项a在我们大脑中实际呈现的,不是“20%的概率收益为0”(看到b选项之前的参照系),而是“20%的概率损失3000元”(看到b选项之后的参照系)。
这就是前景理论的第一个结论的前半段:当我们的可选项中有“确定性的收益”时,我们会成为一个“风险厌恶者”,无法再接受预期收益更高但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选项。
当然,这只是一个调查出来的实验结果,而不是一个推理出来的绝对结论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,比如有人可以放弃保送复旦的机会,去考清华,但如果保送的机会是更普通的985,就可以理解了。
这个理论在投资上有何意义呢?
我们可把实验2转换成投资的情境:
当你买入一支股票,浮盈3000元后,你面对着两个选择:
选项a:卖出,确定获利3000元
选项b,继续持有,有80%的可能获利4000元,也有20%的可能回到买入价
按理前景理论的实验结果,80%的投资者都会选择落袋为安,只有20%的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。
当我们卖出一支股票,考虑的并不是这只股票本身有没有价值,而是它与现金或其他股票的比较,实际上,理性的决策是再现实验一的情景:
选项A:换成A股,20% 的概率赚 4000 元,80%的概率持平
选项B:持有B股,25% 的概率赚 3000 元,75%的概率持平
发现换成A的预期收益更高,所以卖出B,换成A。
甚至,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,你需要把K线图隐藏,完全依靠基本面和估值,选出更有风险收益比的公司。
最后,祝您天天涨停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