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三:
(a)20% 的概率损失 4000 元(即预期损失800元)
(b)25% 的概率损失 3000 元(预期损失750元)
结果符合理性计算的结果,42% 的人选a,58%的人选择了b。
实验四:
(a)80% 的概率损失 4000元(即预期损失3200元)
(b)100%的概率损失 3000元
这一回,大部分人的数学又不灵了,92% 的人选择了预期损失更大的a,仅有 8% 的人选择预期损失小一点的b。
原因同样是参照系,只有实验四中有一个100%确定的选项,亏损3000元。这个选项会让你面对无法承受的亏损,从这个参照点出发,你自然认为选项a还有机会——虽然这是一个预期损失更大的选项。
这就是前景理论的第一个结论的后半段:当我们的可选项中有“确定性的损失”时,我们就会变成一个“风险偏好者”,宁可冒着更大损失的风险,也要摆脱这个确定的损失——并且这个偏好达到92%,比前半段面对收益时的“风险厌恶偏好”的80%,更强烈。
这种心态最极端的例子是赌徒:一开始比较能控制风险,但输到一定程度后,就“输红了眼”,拼命放大风险偏好,想要把输掉的钱扳回来。
转换成投资中的情况,实验4就是散户被套:
当你在一支股票上被套3000元时,你面对着两个选项:
A:等待,有80%的概率加大亏损至4000元,20%的概率回本
B:割肉,确定亏损3000元
实验结果也说明,大部分人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割肉了。
有人可能会说,这个实验中,a选项的预期损失大于b,但在炒股被套后,却不一定如此,毕竟股票下跌后更有性价比。
确实有这个可能,那我们可以想一想,如果你现在没有被套,你愿不愿意买这个股票呢?如果你不愿意,说明你的理性判断下,买入(即套牢状态下的持有)的预期收益更低。
此时,你不割肉的决策并非是在于价值投资,而是前景理论描述的,为了回避确定性亏损(割肉)而宁愿放大“风险偏好”,持有你内心深处已经不再认可的股票。
当你处于盈利中时,你是一个风险厌恶者,处于亏损中时,你又变成了一个风险偏好者。这个心态导致我们无法在长牛股上持续获得长期盈利,可一旦买入经营反转向下的公司,却可能承受巨大亏损。
行为金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很多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时,处于实验一、三的纯理性状态,但在实际操作中,却不知不觉地进入实验二、四的非理性状态。
最后,祝您天天涨停8